【独家视频】陈丹青忆木心: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q0176xgb03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如欲相见,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。
——木心
木心是谁?
木心的诗《我》只有一句话:“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。”
少年时代,他在茅盾的书房里,读遍中外经典名著。
17岁,他就举办了人生中第一次画展。
他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,一度前往台湾。
上街游行后,他回到寓所点一支蜡烛,独自弹奏肖邦。
“文革”中,他被关进地牢囚禁,却在纸上画琴键,无声弹奏巴赫。
他用写思想汇报的纸笔,密密麻麻写下132页、65万字的《狱中手稿》,缝进棉裤里保存下来。
在狱中,他瘦得惊人,半夜竟从栅栏的缝隙里钻出来,准备越狱又无处可去,反复思量又重新钻回监牢。
获释后,他被隔离审查,半夜狂热难耐,竟将毯子挂在窗前,偷偷画下33幅小幅水墨画(它们后来在美国巡展后被耶鲁大学艺术馆收藏)。“文革”平反后,他应邀参加日本横滨国际美展,荣获金质奖。
55岁,他却决定前往纽约,不会讲英语,一度生活拮据,却依然保持着日常的风度。
抵达美国两年后,他就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国家画廊和哈佛大学亚当斯阁举办画展。
1984年,他重新开始写作,台湾《联合文学》杂志创刊号用近40页篇幅介绍这位横空出世的大陆作家,称他为“文学的鲁滨逊”,编者用了“迥然绝尘、拒斥流俗”这样奢侈的词汇来形容他,“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,他始终坚持自我的生活理念、文学立场,像在一座孤岛上一样,不间断地从事创作”。
1980年代,许多寓居美国的中国艺术家,因陈丹青的介绍,与木心相遇。木心与这些年轻人谈论尼采、莎士比亚、托尔斯泰、塞尚……不断地感叹:“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!”在他们坚请之下,木心答应讲文学史,从1989年到1994年,一讲就是五年,许多人的精神世界,因木心而改变。
2001年,著名学者、策展人巫鸿(Wu Hung)与亚历山大·门罗(Alexandra Munroe)联手策划“木心的艺术:风景画与狱中杂记”全美巡回展,作为艺术家的木心,终于赢得世界性声誉。
2006年,木心《哥伦比亚的倒影》在大陆出版,迅速在年轻人中间风靡。
同年,木心离开寓居24年的纽约,回到故乡乌镇定居。
2011年,84岁的木心去世,数百名年轻人闻讯从全国各地赶赴乌镇,为他送别。
2015年春晚,木心的诗《从前慢》被谱成歌,唱响神州。许多人因为这首诗知道木心,仿佛木心只有一首《从前慢》。
2015年11月,木心美术馆开幕,中国大陆的观众们终于可以目睹木心的画作。
诸多被后人视为传奇的人生片段,淤积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凉。
本期《生活》(2015年12月刊)获得独家授权,刊登了木心的部分经典画作——除了木心美术馆的藏品,还有耶鲁大学艺术馆(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)的藏品,它们从未在美国之外展出过。
我们还独家采访、拍摄了9位不同年龄、不同领域的人物——陈丹青,巫鸿,林兵,冈本博,陈向宏,李劼,曹立伟,曹凌志,夏春锦——他们因木心形成命运的交集,其中有故交,有新知,有艺术的发现者,有文学的阐释者,有书籍的出版者,有年谱的辑录者,有为他养老送终的地方管理者,有为他建造美术馆的新生代建筑师。人与人的相遇,正是如此偶然,又仿若命中注定。是星辰彼此照耀,辉映天空;更是足迹相互叠加,最终,延伸为道路。
这个短片拍摄的是陈丹青与木心的相遇,除了画家和作家,陈丹青新的身份是木心美术馆馆长。面对镜头,他回忆起他的师尊,他的生死之交。
一年前布置木心故居纪念馆时,陈丹青想到“如今诸事再不必征询他了,这是我唯一的快感,同时,悲哀而无奈何:纪念馆的布置,有如复仇,也如背叛。”这一次,陈丹青想起木心去世前的期望,“他只是很简单地交待,他说你们放手去做,做完了吓我一跳。我们现在没法吓他一跳了。”
木心曾写道:“据说:文化沙漠必然导致文艺复兴。”这是我们怀念他的真正理由。
《生活》十周年特刊《理想之光》已上市,本期附赠别册《木心:告别与重逢》(68P),及十周年海报(历年出版物索引图录)、艺术家创作封面明信片13张。在各大书店、网店有售。或请在官方天猫店(搜索 现代图书专营店)订购。